[優惠]2小時讀懂世界哲學:從柏拉圖到桑德爾,哲學家教你改變人生的38種思考-暢銷人氣
2小時讀懂世界哲學:從柏拉圖到桑德爾,哲學家教你改變人生的38種思考
|
────原來,哲學比你想得更有趣!──── 「柏拉圖」教你談一場貨真價實的戀愛。 「尼采」讓你認清人生不是「砍掉重練」就好。 「詹姆斯」傳授絕對樂觀主義,天天都Happy。 「馬克思」的獨門工作術,其實上班也沒有那麼慘。 「沙特」告訴你怎麼在固定的生活中找到自由。 橫越2600年、43位不同時代的哲學家震憾人類文明,一本就搞定。
|
|
內容簡介
|
|
◎從哲學家的小故事,讓你換一個人生思考方式 ‧「泰利斯」的主張「萬物皆由水而生」雖然錯誤,卻是人類跳脫神話論的哲學起點。 ‧「蘇格拉底」打破砂鍋問到底,正是代表哲學家「打破主觀」、引導出新想法的特性。 ‧「柏拉圖」告訴你,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尋找另一半,因此談戀愛是人性的本能。 ‧夏天有空調機還真多虧了「培根」,因為他,我們才了解有知識,就有對抗大自然的力量。 ‧「盧梭」為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國家下定義:是一群人在平等的狀態下組成的。 ‧為什麼我們該自律?「康德」認為,能掌控自己的人,才有真正的自由。 ‧覺得人生很痛苦?其實人生本來就充滿煩惱,「叔本華」建議你,同情心和藝術是解脫良方。 ‧不滿、忌妒、怨恨的負面情緒很正常,「尼采」說真理和上帝都不存在,坦率地面對自己吧! ‧「詹姆斯」傳授絕對樂觀主義:用行動影響心情,早上起床後記得給自己一個笑臉,保持好心情。 ‧為什麼我們都愛關注藝人八卦?「海德格」戳穿你的想法:因為你害怕思考更重要的事。 ‧「馬克思」認為,藉由付出(工作),你就能體會到自我價值,其實上班也沒這麼慘,對吧。 ‧有錢人該不該把錢分給大家?「桑德爾」教授讓你思考何謂正義?何謂善? ◎兩千六百年來,哲學家影響當代的文化及思考方式 哲學史,其實就是人類的演進史。人類從盲目地崇拜未知與自然,到主動懷疑舊有的存在,接著發現了「自我」,進而思考自我生命的意義,然後開始定義自己與他人(社會群體)的關係、思考自我和他人的感受;最後在二十世紀開始,基於人人不同的思考模式,也出現了許多迥異的思潮。
(1)古希臘時代:從神話中醒來,尋找宇宙和自然的法則 在兩千六百年前,希臘人總是以神話解釋各種自然現象。但是自然哲學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,他們開始透過原理或法則,合理解釋自然現象。人類讓掌控世界的「神話」理論下臺,證明人可以獨立思考、並對不了解的事物提出疑問。
(2)中世紀:懷疑神的存在,打破「絕對」 中世紀的哲學議題幾乎全繞著基督教打轉,可說是「基督教哲學」。當時古代基督教教會神學作家或精神領袖所研究的「教父哲學」相當盛行。不過,教父們不光只談論上帝,他們研究的領域廣含至世界的存在與形成、人們的生活方式,甚至於語言學、理論學等。
(3)近代哲學:察覺「思考」的自己,「我」的存在 文藝復興結束後,進入了近代哲學。「何謂上帝?」、「上帝給了我們什麼?」等以上帝為中心的議題落幕,哲學家們終於開始認真思考,以「人」為主的各種議題。近代哲學的重要研究主題是「人為了找到『真理』,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觀念?」
(4)現代哲學:對我而言的幸福,以及我與社會群體間的關係 近代哲學太注重邏輯,只將重點擺在世界和整個人類。但是,卻忽略最中心的「自我」感受。什麼樣的思想對「我」或對「我的生活」更具深層意義?現代哲學更進一步的將焦點縮小到個人,環繞「自我感受」探討人的種種情緒和反應。
(5)二十世紀的哲學思想:百家齊放、沒有標準答案 進入現代思想領域後,哲學變成思想學的一部分,各種全新觀念和前所未聞的言論,讓二十世紀的人們目不暇給,也代表「思考」與「思想」不再僅歸屬於艱澀的哲學課題下,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則。 ◎哲學教我的事情:主動思考、懂得思考 哲學並不是探討某個專門觀念或生活方式的死板學問,從2,600年前,希臘哲人泰利斯首度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發出疑問時,就證明了人類勇於挑戰、敢於創新和思考的特質;事實上,哲學思考離我們並沒有這麼遙遠,也不是只存在於學術書上的教科資料。
用這短短2小時內吸收到的思考方式,或許,你可再試著問自己:為什麼人要上班?做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?進一步去想:人工墮胎是否合法?安樂死是不得已的手段嗎?又或者死刑該不該廢除呢?借用哲學和現代思想的路徑思考,對於這些可能想過、或者曾經認為與己無關的事情,你一定會有新的看法與發現。 本書特色
‧系統:以年代區分不同的哲學家,配合簡單的歷史背景介紹,更容易了解當時的思想。 ‧整合:以哲學家最為人知的思想為主軸,介紹其他的學說理論,重點集合整理。 ‧完整:從2,600年前的首位哲學(思想)家,到這兩年最火紅的正義教授桑德爾,都有淺顯易懂的說明。 ‧生活:用生活周遭普遍可見的事件解釋哲學思想,簡單易懂。 ‧好記:節末介紹哲學家簡單生平與軼事,用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加深印象。 ‧簡單:10分鐘就能看懂一個哲學家的基本理論,了解哲學與生活是如何的密切相關。
名人推薦
‧輔仁大學前校長、哲學系講座教授 黎建球 ‧華梵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
|
作者介紹
|
|
作者簡介
富增章成 Tomasu Akinari
日本中央大學文學系畢業後,進入上智大學神學院就讀,目前是駿台升學補習班的倫理講師、大手升學補習班的日本史講師,以「哲學諮詢顧問」的身分協助學生、社會人士。透過著作、雜誌專欄,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「實用哲學」,深獲好評;曾經擔任過富士電視台節目「你喜歡厚的嗎?」的哲學監修。 著有:《深夜的紅燈可以闖嗎?立刻派上用場的哲學技巧》(櫻舍)、《去問尼采吧!一本幫助你鍛鍊生命力的哲學小書》、《蹺課遇上哲學家:思考與表達的第一本書》、《哲學家的話 現在必學的60個智慧》等。
譯者簡介
黃瓊仙
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。希望讓讀者從她的作品中,感受到輕鬆、愉悅的閱讀經驗。透過翻譯與世界接軌,也讓翻譯成為生活之中的一部份。譯作有《拉肚子不是小毛病》、《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》、《我要瘦10kg》《7天瘦肚子的神奇蔬果汁》(以上皆由采實文化出版)《德利特醫生的馬車》《龍臥亭幻想》《掌握亞洲大錢潮》《前進中國,掌握未來》《最新國際金融基本架構入門》《行動經濟學》《古代文明圖像大百科週刊系列》等。
|
目錄
|
|
【前言】懂得哲學,你就能改變自己、改變世界
第一章 希臘哲學:學習「宇宙法則」 01這是水!泰利斯的一聲大叫,揭開人類思考的序幕 02畢達哥拉斯用「數字」解釋宇宙形成 03世界為何存在?用悲觀和樂觀的角度找答案 04詭辯學家告訴你,「價值觀」可以因人而異 05蘇格拉底證明:真理,果真愈辯愈明 06柏拉圖超浪漫的理想論:愛情,是人的本能 07亞里斯多德從「求知」中發現人生的最大幸福 08享受美食、過好生活,就是幸福? 第二章 中世紀哲學:尋找神的所在 09奧古斯丁相信上帝代表永恆不滅的真理 10湯瑪斯以「宇宙規模」證明上帝存在 11錢可以買到安心、買到寬恕嗎? 12人的命運,由自己決定 第三章 近代哲學:發現「人類是會思考的動物」 13笛卡兒推翻過去,對一切都存疑 14斯賓諾莎提出因果論,是心理學的先驅思想 15帕斯卡為什麼說「人類是會思考的蘆葦」? 16培根相信,知識力量能破除迷思、偏見 17所有人在一開始,都是一張白紙 18盧梭的「社會契約論」,引爆法國革命 19康德推翻過去,重新劃分認知與非認知領域 20黑格爾的「辯證法」,其實是角色扮演遊戲 第四章 現代哲學(一):為自己創造幸福 21齊克果為解決「自我煩惱」而生的吶喊 22人的存在就是煩惱?叔本華的「幸福論」 23相同的人生,你願意重來一次嗎?尼采的「宿命論」 24樂觀始祖詹姆斯的「微笑幸福論」 25柏格森的生命哲學,認為時間不可計量 26海德格「正視死亡」,引發哲學革命 27人有無限自由,為何不能隨心所欲? 第五章
現代哲學(二):「人生存於社會中」的意義? 28邊沁的功利主義,是為了追求「眾人幸福」 29快樂、幸福,也有高低級之分? 30問問馬克思:人為何一定要工作? 第六章 現代思想:跨出哲學領域的新思潮 31哲學和思想,有何不同? 32索緒爾為什麼說「我們是語言的奴隸」? 33每個問題,都一定要有答案嗎? 34用語言結構解釋人類社會組織 35每個人都至少擁有三種人格 36維持好心情,就是最強的自癒力? 37傅柯坦白告訴你,人終歸一死 38你應該開始思辨的問題:何謂正義?
|
序
|
|
【前言】
懂了哲學,就能改變自己,改變世界! 說到「哲學」,似乎有很多人的想法是這樣的:「哲學艱澀難懂,全是些謬論。」、「一點都不實用,純粹在說教。」如果你也這麼想,非常歡迎來到「讓人捨不得入眠的超有趣哲學世界」!這本書絕對能讓你對哲學完全改觀。 「人是會思考的蘆葦」、「我思故我在」、「上帝已死」︙︙這些都是大家曾經聽過的哲學家思想或名言。 當你感到迷惘、心情低落、想重建自信、工作或戀愛不順利,或者人際關係亮起紅燈時……這些名言都可以是人生各個情境中的最佳武器;當你覺得「那個不好,這個方法也行不通」,找不到解決方法時,笛卡兒和尼采的「一句話」一定能破除你的迷惑與執念。 然後,你就能擁有自我思考能力,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,培養出創造力、想像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;接觸哲學,真的是「百利無一害」。 這本小書收錄了亞里斯多德、康德、尼采等知名哲學家的思想觀,以輕鬆的心情翻閱本書,就能瞭解哲學史、主要的哲學家思想。活躍於不同時代、偉大卻又有點(或是極度?)怪胎的哲學家們,將於本書舉辦一場「知識的饗宴」。這幾年來最當紅的哲學話題,也就是哈佛大學麥可.桑德爾教授提出的「正義哲學」理論,在閱讀本書後,一定會讓你有「茅塞頓開」的感覺。 哲學的道理就是如此奧妙,總是能帶來驚喜,任何人事物都能成為哲學的研究對象。其主角有時候是「宇宙法則」,有時候是「上帝」或「靈魂」,「生活方式」、「人際關係」、「愛情」……都可以是哲學的研究主題。 「懂了哲學,就能改變自己、改變世界。」神奇的體驗正在等著你,而你的人生精采度絕對會比現在高十倍、甚至二十倍;現在就翻開本書,體驗前所未見的「另一個世界」!
富增章成
|
內容連載
|
|
◎柏拉圖超浪漫的理想論: 愛情,是人的本能 哲學家當中,柏拉圖是位特別人物。曾有人如此讚譽:「所有的哲學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解罷了」,不過,之前已介紹過的《對話錄》,倒是網羅了「哲學問題之基本」。《對話錄》內容堪稱是柏拉圖式的著作型式,第一次接觸這些作品的人,可能會大吃一驚,可能覺得「這應該是劇本吧?」而且主角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。 柏拉圖真的非常尊崇蘇格拉底,遭到迫害卻能從容笑看,而且無懼死亡,為了將老師的哲學理念流傳後世,決定提筆著作,所以就留下了記載他與老師對話內容的作品。6 事物的真正本質,存在於「理想」之中 蘇格拉底常問人:「那是什麼?」、「那個東西的本質為何?」後來他得到這樣的結論:「每個人都是無知之人,雖然我也無知,但能自覺無知。」柏拉圖對於老師的另一個問題「本質為何?」想到了一個答案,而且是一個視野層級相當高的答案─那就是「理想」。 「讓位給老人家」或「幫朋友解憂」等行為也許是「為善」,可是或許有老人家不喜歡別人讓位給他,為人解憂也可能給了錯誤的忠告。總之,大家都不知道「真善為何」。這個世界會因人、因狀況而不斷變化,世上並沒有所謂恆久不變的「善」。 不過,柏拉圖認為我們應該要知道「為善」的方法。雖然無法用言語說明,「善行」、「善的思想」等肉眼看不見的「善」的主體是確實存在的。因為本來就有「善」這個字存在,其主體也一定存在。 就算不存在於人世,「善」也一定存在於某處─柏拉圖是這麼想的。儘管在我們的世界看不見善、聽不見善,但其主體一定存在於另一個世界。人會「行善」,因為「善」本來就存在,「善的理想」就存在於超越現實的另一個世界裡。那麼,再舉其他例子來解釋何謂「理想」。如果有人問你「什麼是紅色?」、「紅色的本質為何?」你會怎麼回答? 以紅花、紅燈、蘋果來解釋,不算是完善的答案,這樣的說法只能算是物體的附加說明。而且,「花的紅色」、「交通號誌的紅色」、「蘋果的紅色」各有微妙差異,放諸四海皆準的通用「紅色」到底是什麼樣子?這個問題的答案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。因為所有被稱為「紅色的∼」的東西所具備的「紅色本質」,本來就無法以言語說明。
可是柏拉圖認為「紅色本質」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,而是存在於某處的「另一個世界」,等於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。就算這個世界的「紅色」改變成各種型態的,「紅色本質」,也就是「紅色觀念」就存在於超越現實世界的空間裡。 同樣地,「善的理想」、「正義的理想」、「美的理想」等,全部存在於另一個世界。於是,稱呼「本質」(理想)所存在的世界為「理想世界」,現實世界的萬物不過是理想世界的複製品罷了。 所以,這個現實世界的萬物都有理想存在。譬如桌子的理想、原子筆的理想、馬的理想等等,因為世上有太多東西,一定要有一個可以共通的「本質」(理想)存在。 「雖然這個世界不夠完美,分秒都在變化,但在某個世界裡一定有亙古不變的東西存在。」這個想法比畢達哥拉斯的「數」或巴門尼德的「存在」等觀念層級更高、也更純化。 柏拉圖認為數字或顏色、差異或相同、大小或冷熱等,都有其理想存在。儘管我們無法感覺到這些「本質」(理想),卻可以思考(擁有理性)。就算是這一刻,也能夠思考關於理想的事物。 柏拉圖還認為人在出生前就知道「理想」的存在,並且以理想為基準,判斷現世萬象,柏拉圖稱呼這樣的過程為「回憶」。 柏拉圖借用神話形式來解釋「回憶」,他說,人類靈魂原本是住在天界(理想世界),也看過一切事物的理想,可是一旦誕生於這個世界,就遺忘了理想。儘管人類對於曾經見過的「理想」印象模糊,但還是可以回憶起來。而且人類都是站在理想的光影下,判斷所有事物。 偷竊行為是好是壞?只要對照觀念就知道答案為何。我們在學國語、算數學時,也常會回憶起理想世界的法則,並且付諸實行 在遺忘了理想而誕生於今世的人類靈魂裡,存在著想要再回到天界的想法,這個想法就是「愛」(Eros)。「Eros」就是不斷想要追求Idea(觀念.理想.完美事物)的那份「愛情」。因此,當靈魂看到理想的複製品,譬如杯子或原子筆時,就喚起了內心的那份愛(「想直接與理想會面」的想法),盼望能回歸原始的故鄉.天界。
追求愛,才是人類行為的真理 柏拉圖認為愛情是漸進式的,在其作品《對話錄》的《饗宴篇》(Symposium)記錄了蘇格拉底所主張的愛情真理。此外,在《饗宴篇》中也記錄了賓客‧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針對人類外觀演進話題所發表的言論。在現場,阿里斯托芬講述了這樣的神話故事: 人類本來是球狀的,有兩個頭、四隻手和四隻腳,換言之,當時人類所擁有的力量是現今人類的兩倍。以現代語說明,就是男男合體、女女合體、男女合體等三種人。 當時人類自詡力氣大,變得相當傲慢,不把眾神看在眼裡。奧林匹斯的天神宙斯看到人類這樣的態度甚為氣憤,決定削弱人類的力量,便將人類的身體切成兩半。如果被切成兩半,人類還不知反省,宙斯打算再切成兩半,讓人類只能單腳行走。 人類原本是雙人合體,被切成兩半後,每個人還是愛慕著自己以前的樣貌,一直在尋找自己的「另一半」。如果原本是男男合體,就會尋找男性伴侶;若是女女合體,便想尋找女性伴侶;原本是男女合體的人,就會渴求異性伴侶。每個人都渴望能跟另一半合為一體,找回最原始的自己。 藉由阿里斯托芬之口所敘述的柏拉圖人類觀告訴我們,人類本來就是擁有極大「缺陷」的個體,為了彌補這個缺陷,只好不斷地渴求,這也就是身為人類的宿命。柏拉圖稱呼這股渴求的力量為「愛」(Eros),並視為人類的行為原理。 對戀愛新手而言,這時候的愛情階段正處於追求肉體美的時期。因此,剛開始時每個人滿腦子都在想著肉體之愛(也就是性欲),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壞的念頭。可是,柏拉圖認為,一味追求性欲的愛情的欲望是永無止盡,在反覆渴求、滿足的過程中,最後會覺得空虛,甚至產生嫌棄的心。 不過,透過真愛(Eros)的啟示,想起不變的「真.善.美」理想(Idea)的人,就會發現這個世上有更美好的愛情存在。在轉念的那一瞬間,愛情會朝下一個階段提升,擁有精神與人格結合的愛情。 柏拉圖認為這樣的愛情才是真愛,現代人所言的「柏拉圖式愛情」,其實就是源自「柏拉圖的愛情論」。在愛的引導下,接觸了不滅的真理,建立美的理想,這才是愛情學分的終極目標。雖然有人質疑柏拉圖的理想論是否如異次元世界般真的存在,但至少可以確定身為人類的我們,本來就是一直在追求永續真理、完美事物,也就是所謂的「理想」。
◎問問馬克思: 人為何一定要工作? 西元十八世紀,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,到了十九世紀,該風潮傳遍整個歐洲。引進機器等生產工具的大型工廠紛紛成立,取代以往精細瑣碎的手工業工作室,社會結構也因此重大轉型,促成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誕生,導致「資本家」與「勞工」間出現貧富差距,到了十九世紀後期,兩者的差距更進一步地擴大。 當時的德國哲學家暨經濟學家馬克思就有了這樣的想法:「只要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結構,一定能找出解決的方法!」 馬克思認為,異於動物的「人性」,其實就是「勞動」二字。當自己被賦予的能力可以有所發揮,製造出來的東西能夠幫助別人,這是人性最大的喜悅。 資本主義抹煞了每個人的天賦特性 據馬克思所言,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品會成為商品,連勞動力也被商品化。勞工等於是販賣自己的勞力而糊口。儘管勞工從一堆排列整齊的鞋子商品中,拿起一雙鞋子驕傲地說:「這雙鞋的腳後跟是我負責製作的。」卻讓人覺得有種空虛、枉然的感覺。在資本主義社會下,「勞動者」身分被刪除,只能匿名從事毫無意義的勞動工作。 在機械生產流程作業下,勞動者的獨有個體性不見了,只是讓人覺得是在為錢工作(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太偏激了,不過,因為當時的勞動條件確實很惡劣,難怪會有如此的批判,現在的工作環境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),而且,勞動者的生產品只屬於部分的資本家,對勞動者而言,生產品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存在。 馬克思認為,「分工」的社會關係是導致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。「分工」的勞動作業讓勞動者個性喪失,變成一個抽象的身分,人際關係也因此變得淡薄。 於是,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(勞動疏離),疏離就是「冷淡」的意思。雖然在工作,卻毫無擁有自我的感覺,於是便有了反抗之心,告訴自己「不能再這樣下去了!」 如本單元開宗明義所言,勞動的本義是為了讓人類可以盡情發揮天賦能力,實現夢想,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卻讓勞動者成為機器的一部分。 依照歷史公式,一定會演化成社會主義制度? 馬克思的成就不是只限於資本主義的分析研究,他還以資本主義分析研究的結果為依據,發表了「歷史公式」。他說,歷史就像一部連續劇,照著故事情節演變,結局也早就決定好了。
這原本是黑格爾的思想,他透過辯證法來解釋「歷史的法則性」。馬克思則提出「歷史唯物論」,以更具體的言論說明歷史法則。唯物論不承認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靈魂.精神.意識,認為「世界上真實的存在物就只有物質,所有的東西都是由物質所構成。」(所以社會主義國家才會打壓宗教)。 馬克思認為,物質「生產力」就是歷史的原動力。這個世界是由生產生活必需品的「下層結構」(基礎)與象徵法律制度或政治制度的「上層結構」所組成。 雖然生產力不斷改變、發展,生產關係(資本家與勞動者)卻被定型化,難以有所改變。 比方說家裡有五個人,訂了一份外送披薩。披薩被切成八片,假設先搶先贏的話,就會有的人可以吃到三片披薩,有的人只吃到一片披薩。這個案例的貧富差距還不是很明顯,差距不過是「一片或兩片的披薩而已」。 然而,如果點了十盒披薩,同樣是先搶先贏的遊戲規則,結果就是有的人搶到了三盒,有的人搶到一盒,有的人只搶到一片,也有的人是共食一片披薩,如此一來,貧富差距就拉大了,只能共食一片披薩的人心中一定超級不爽! 資本主義社會就像這樣的披薩爭奪戰,當生產品增加,並無法達到均等分享的結果,只是把大家分成「勝利組」及「失敗組」而已。因此,馬克思認為「一定要打破如此不公平的現象!」上下結構定型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會因革命而轉型為社會主義,此乃歷史的必然趨勢。根據馬克思的「歷史公式」,社會發展階段為原始共產制度→古代奴隸制度→封建制度→資本主義制度→社會主義制度等五個階段。 資本主義將會轉型為社會主義(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),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,到了這個階段,勞動者不會再被壓榨,也會獲得與付出勞力相等的報酬,這就是最理想的社會狀態。一九二二年成立的蘇聯政體正是馬克思思想實現的最佳範例,但是大家也知道,蘇聯政體於一九九一年徹底瓦解。 發生改革運動的國家並不是反對馬克思思想、資本主義發達的英國、法國或德國,而是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俄羅斯或中國,如果馬克思在世,一定會大受打擊,嘴裡嘟嚷著:「怎麼會是這樣……」吧!
◎你應該開始思辨的問題: 何謂正義? 最後登場的是「政治哲學」,你可能覺得政治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相關,但從某個層面來看,其實政治哲學才是最貼切生活的哲學。 你會選擇犧牲一人、救五個人嗎? 因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聞名的邁可.桑德爾教授,以「飛速行駛的路面電車」為例,告訴大家政治哲學風趣的一面。教授以你我為對象,進行了以下的哲學思維實驗: 現在的你正駕駛著時速一百公里的火車,在軌道上高速前進。這時候你發現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。如果繼續前進,就會撞死前面的五個人;很不巧地,這時候剎車失靈,你感到十分絕望…… 這時候你注意到軌道旁有條支線,那條支線上也有一個人在工作。這一刻,你該繼續往前行駛?還是將電車轉向,朝只有一名工人的支線前進? 許多人都選擇轉向支線,讓一個人受害,總比造成五人傷亡來得安心。 事實上,這就是邊沁的功利主義思維。基於「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」,決定犧牲一個人,救活五個人。這樣的決定到底正不正確?會不會太功利了,只以數量多寡來做衡量?應該會有人提出以上的質疑。如果,在支線工作的那名工人是你的家人,你會如何抉擇?為了救一名自己的家人,卻犧牲了其他五位無辜的生命,這樣的行為鐵定會遭受譴責吧? 在這個充斥許多難解問題的社會,「何謂正義?何謂善?」正是政治哲學的思考課題。打從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時代開始,政治哲學便背負著重要的課題使命,然而,一直以來都被大家忽略了。 不過在美國,從一九八○年代開始,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著作《正義論》就被奉為主要議題,人們紛紛討論。二○○八年發生雷曼兄弟事件後,因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,讓更多人注意到政治哲學的重要性。政治哲學的議題也因此被分成兩個層面,那就是「自由主義」與「社群主義」。
有錢人應該把錢分給大家嗎? 「Liberalism」被譯為「自由主義」,英國經驗論之父洛克主張:「政府存在的目的應該保障『生命.自由.財產』等人民生來就具有的『自然權利』。」
這個思想可與十九世紀的J.S.穆勒思維產生聯結,穆勒認為:「思想、嗜好等屬於個人自由,在不危害其他人的條件下,擁有絕對自由。」因此,看起來「相當愚蠢的非理性行為」,有選擇「這就是最好的方法」的自由,也有聽從他人意見的自由,「只要不對別人造成困擾,怎麼做都行。」 羅爾斯在《正義論》提到:「為了明白正義的定義,必須知道在原始狀態下,人們贊同哪一個原理。」羅爾斯是站在自由主義者立場,批判功利主義。根據羅爾斯言論,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意見紛歧。因為富人階層、窮人階層、人種、民族、宗教等的不同,加上利害關係與社會地位,導致每個人各有其立場,永遠無法得到「一致贊同」的答案。 於是,羅爾斯提出了「無知之幕」的假設理論,認為這是找出眾人一致答案的方法;當所有人處在「無知之幕」下,人種、年收入、社會地位、家族關係等各種因素都會消失不見。 因此,看起來「相當愚蠢的非理性行為」也有選擇「這就是最好的方法」的自由,也有聽從他人意見的自由,「只要不對別人造成困擾,怎麼做都行。」在無知之幕拉下之前,如果你是高收入族群,或許會反對累計課稅制度;如果是低收入者,可能會贊成這項稅法。每個人全依對自己有利的條件,來決定價值觀。 可是,當無知之幕一拉下,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,每個人都能做出一致的正確判斷。
你可能跟比爾.蓋茲一樣家財萬貫,也可能是一名流浪漢。在原始狀態下,你只能贊成「將財富分配給所有的人」的看法。羅爾斯說,當無知之幕拉下,功利主義會被捨棄。 因為如果選擇功利主義,你可能會成為「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」之下的少數人。羅爾斯認為:「家世好或有才能的人,偶爾也會遭遇難關,因此更應該將自己的利益分配給生活在困境中的人!」 他的差異原則是指,「該社會經濟上的不平等必須使得處境最不利的成員能獲得最大利益。」這就是自由主義思維,也就是「正義社會雖然容許收入或財務分配上的不平等,但是必須要求這樣不平等要讓社會上處境最不利的人獲得最大利益。」
將自由主義升級,就是「Libertarianism」,譯為「自由意志主義」。假設有一位人氣超夯的職業運動選手,許多粉絲為了見他一面,必須支付特別入場費。這些特別入場費的收入全部用來支付邀請這位選手出場的酬勞,如果是自由意志主義者,會主張這份龐大收入不需要分配給窮人。因為這名選手是憑自己的能力來取悅這麼多人,他值得獲得同等的報酬,他的收入完全是「正當的收入」。 從共同群體中,找出「自我」的意義 相對於「自由主義」、「自由意志主義」,有人提出了「社群主義」。這些社群主義者對自由主義提出嚴厲批判,因而受到矚目。桑德爾教授也是社群主義支持者之一,他認為,想了解一個人,如果不知道其在家庭中或團體中的定位,將不知其價值何在。 成長過程或環境確實就是決定「我是誰?」的自我價值必要因素。因此,就算拉下了羅爾斯所提的「無知之幕」,也不確定能做出正確的決定。桑德爾教授非常重視「共同體」概念,他強烈主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哲學的重要性。 近代哲學的「機械論世界觀」取代了亞里斯多德的「目的論世界觀」,大家就把亞式哲學當成老古董看待。然而,提到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力(其他哲學家也同樣具有),自希臘時代開始,迄今已過了兩千三百年之久,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。 自由主義無法從階級、倫理、宗教、傳統或共同體,對「我是誰?」做出明確的定義。可是,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世界觀認為,所有人都以「最高善」為目標而行動。若從人為何而生、生存目的為何的角度來考量的話,必須從共同體中找出「自我」的定義。在此,將三大理論立場做個總整理: 自由主義: 在政治上傾向尊重個人自由,在經濟上主張將利益再分配給貧困之人。追求眾人共通的「正義」,對於宗教堅持中立立場。自由主義思想家:康德、洛克、J.S.穆勒、羅爾斯等。 自由意志主義: 對於個人自由給予最大的尊重,國家要負起最低的責任,否認利益再分配。自由意志思想家:海耶克(奧地利經濟學家)、傅利曼(美國經濟學家)、諾錫克(美國哲學家)等。
社群主義: 認為「善」的理念比自由主義、自由意志主義所主張的「個人權利」或「正義」還重要。重視共同體與歷史性,也因此尊重宗教。社群主義思想家:亞里斯多德、黑格爾、麥肯泰爾(出身英國的哲學家)、桑德爾等。 你是自由主義者?自由意志者?還是社群主義者?在不知不覺中,你的想法已經被分類了,換言之,你已經擁有哲學的思維。政治哲學對於人工墮胎是否合法?安樂死是不得已的手段?務必保留死刑?等等對於各層面的問題進行探討。 請務必將哲學的思維,運用於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、法律、宗教等各領域,或許你會有前所未見的新發現。
|
站長特別推薦相關文章!!
熱門:
七度樂透得主
淡江大學正妹
石內卜病逝
周子瑜遭封殺
印尼爆炸
得獎年菜
點進圖片有更多詳細的介紹!! 本站資訊僅供參考比較! 網站內容圖檔來源取材來自商家發表或轉載擷錄,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,如有侵權問題請來信通報,將立即刪除,謝謝!!
留言列表